8月15日,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全國30余家知名醫療機構的腫瘤醫學專家,匯聚武漢光谷生物城,就光谷自主研發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在全國啟動大規模臨床試驗,進行專題探討。
據了解,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是一項創新型抗腫瘤生物治療技術,由湖北盛齊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目前已獲準在安徽、深圳、湖北、天津4省市開展臨床應用,并被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內科正式用于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
光谷生物城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技術將在國內50余家知名醫療機構,共同實施多中心臨床研究,方案設計患者入組人數248例。
每分鐘7.5人被確診為癌癥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即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癥。其中,相當比例的惡性腫瘤患者在疾病進展中會發生惡性胸腔積液。
“惡性胸腔積液是晚期惡性腫瘤的常見并發癥,幾乎所有腫瘤均有侵犯胸膜的行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內科治療中心主任馬飛介紹,肺癌入侵最為常見,約占惡性胸腔積液的1/3,其次為乳腺癌,隨后是淋巴瘤,以及卵巢癌和胃腸道腫瘤等。
他說,倘若病人無法有效治療胸腔積液,積液量不斷增多,患者會出現胸悶、氣短、心悸等癥狀,易并發肺不張且反復感染,造成呼吸困難和循環障礙,不及時治療的患者平均生存期僅為3.3個月。“控制住惡性胸腔積液增長,對實體瘤治療意義重大。”
以往,胸腔積液的治療主要通過穿刺抽液、胸閉式引流、化療、手術等手段。如今,一支背著化療藥物的“囊泡小分隊”,就能孤軍殲“敵”。
點殺腫瘤細胞的“特洛伊木馬”
光谷自主“載藥囊泡腫瘤治療技術”,由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所副所長黃波團隊首創研發。
黃波介紹,這一技術的原理,是先將腫瘤細胞的“外衣”——囊泡扒下來,往囊泡里裝進形同“炸藥”的微量化療藥物后,再將載藥囊泡輸送至患者體內,精準“制導”腫瘤部位,形同“特洛伊木馬”。
由于披著腫瘤細胞的偽裝外衣,載藥囊泡不易被腫瘤識破,可快速通過腫瘤細胞膜的“城門”,在腫瘤“大本營”細胞核附近,釋放化療藥物,殲滅“敵軍”腫瘤細胞。它甚至還能精準殺傷易導致復發和轉移的腫瘤干細胞,“擒賊先擒王”。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另一位主要研究者、武漢協和醫院金陽教授表示,目前治療惡性胸腔積液尚無立竿見影的手段,臨床上主要是針對癥狀的姑息治療,以最小的創傷減輕或消除胸腔積液引起的呼吸困難等痛苦。全新的載藥囊泡腫瘤治療技術,有機結合了靶向治療、生物治療和化療技術,具有低毒高效、逆轉耐藥、免疫激活等特點,為腫瘤的長期緩解帶來了曙光。
日前,在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志的子刊 《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金陽教授團隊刊發了一組載藥囊泡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共入組11例晚期肺癌惡性胸腔積液患者,其中4例患者完全緩解,6例患者部分緩解,1例患者無反應,客觀臨床緩解率為90.91%,平均達到胸膜黏連時間為7天,4例患者僅5天即達到完全緩解,有效性良好。
據悉,除治療惡性胸腔積液外,該技術還將在惡性腹水、膽管癌和肺癌等實體瘤及其并發癥領域,逐步開展臨床應用。
光谷腫瘤防治生物軍團崛起
去年以來,武漢陸續出臺《“健康武漢2035”規劃》《武漢建設世界級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集群規劃方案》《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5年)》等,其中就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鼓勵高端創新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突破。
作為武漢大健康產業的驅動核,光谷生物城2018年產業總收入突破1200億元,集聚各類生物企業2000多家。在腫瘤創新診療方面,一條以“腫瘤預防與篩查-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為特色的產業鏈,已經形成。
安翰科技的磁控膠囊胃鏡系統、蘭丁醫學的宮頸癌人工智能云診斷平臺,在腫瘤早期篩查、預防和干預上,業內領先;聯影醫療、一海數字、華大智造等企業的數字醫學影像、基因檢測、個體化分子診斷及醫學檢驗服務,成為精準診斷的特色企業;友芝友生物、喜康生物、盛齊安生物等,以治療性疫苗、基因工程抗體藥物、細胞免疫治療等為突破,不斷開拓精準治療的新興市場;攜康智能、邁德同信等企業,則以健康管理設備制造、遠程醫療服務為特色,在大健康時代挖掘健康管理的蛋糕。
湖北盛齊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孟凡帆介紹,經過在光谷生物城的十年孵化,“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已完成臨床轉化。除安徽、深圳、天津、湖北4省市,還有10余個省市已進入物價申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