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舉行技術應用啟動會,將率先用于惡性胸腔積液的治療,標志著這種由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腫瘤治療技術正式在皖應用。
記者了解到,安徽是繼深圳、天津和湖北之后,第四個獲批開展臨床應用的地區。除了用于惡性胸腔積液治療外,未來新技術還將在惡性腹水、膽管癌和肺癌等實體瘤及其并發癥領域逐步開展臨床應用。
將建設惡性胸腔積液治療中心
據去年安徽省衛計委發布的2017年腫瘤登記年報顯示,安徽省惡性腫瘤估計年新發病例數已達18.75萬例,惡性腫瘤死亡數11.63萬例,相當于平均每天514人新患癌癥,319人死于癌癥。隨著癌癥患者人數的不斷增多,對新的治療技術有著迫切需求。
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劉紅艷是此項技術的主要研究者。劉紅艷介紹,“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是以腫瘤細胞釋放的嚢泡作為天然載體,與化療藥物有機結合后,形成穩定的載藥囊泡。據介紹,腫瘤干細胞是導致腫瘤復發和轉移的“元兇”。載藥囊泡被輸注至患者體內后,可逆轉腫瘤干細胞的耐藥,讓藥物快速進入細胞核,來源于腫瘤細胞的載藥囊泡如同“特洛伊木馬”一樣,更高效殺傷腫瘤細胞及腫瘤干細胞,逆轉腫瘤細胞耐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腫瘤復發和轉移。
據劉紅艷透露,此次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開啟新技術臨床應用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會建立惡性胸腔積液治療中心,未來還會推進新技術在惡性腹水、膽管癌和肺癌等實體瘤及其并發癥領域逐步開展臨床應用,從而造福更多癌癥患者。
中國醫學專家發明全新抗癌技術
記者了解到,腫瘤治療的主要方法包括放療、化療和手術切除等,一度為患者解決了極大的問題。但當下,腫瘤治療的臨床上仍會面臨毒副作用大、腫瘤易復發和轉移等問題,特別是大部分惡性腫瘤發展到晚期都會出現惡性胸腔積液。無法治愈癌癥的同時,也大大影響了患者生存質量。且易出現效果不確定、毒副作用大、易復發等情況。
載藥囊泡治療胸腔積液技術的用藥量,僅相當于傳統化療方法的幾千分之一,但作用于腫瘤細胞的藥量卻遠高于傳統化療,且療程大幅縮短,全身的副反應和毒副作用也明顯降低。
臨床反饋顯示,“載藥囊泡”這一全新抗癌技術,極大克服了化療藥物對正常細胞的殺傷力,以及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耐藥性,降低了復發的可能性。
這項全新抗癌技術是由中國醫學專家全球首創。技術發明人是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黃波領導的團隊。目前黃波團隊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Biomaterials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近50篇高影響因子論文,為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提供了一定的學術理論支撐。